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心灵鸡汤>>名家流派>>正文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前言
2014-04-25 10:48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前言

2010年01月10日 00:22:00  来源:心理学通史  阅读次数:434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前言
西方心理学是指外国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我国的心理学在建国初期主要受苏俄心理学影响,而后跟随西方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流派进行研究。因此,我国的心理学并没有独立的流派,历史上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单独分离出来。所以,西方心理学流派是当代心理学理论的主流声音,也是重要的心理学入门知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于心理学是一门和哲学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有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通过分析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提炼我国以及东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这些内容不属于本文的介绍的范围。

心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这是一个令所有心理学家苦苦思索的问题,它的答案也随着不同流派、不同时间不停地变化着。笔者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结构、成因及其实现的科学,它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特性,研究方法也是兼具客观实验与主观论证,并且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

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研究内容差异非常大,但提炼其共性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理论、学习认知及教育等相关问题、价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等。笔者认为,哲学是和心理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科学,甚至神学及宗教范畴内的某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心理学有所交叉。医学是和心理学相对立的一门科学,前者着重研究人身体的结构、病症及其治疗,后者则是研究人意识(或精神)的结构、病症及其治疗。作为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笔者对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精神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更为感兴趣。


本介绍中主要对西方心理学的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进行了梳理。笔者对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颇为认同,尤其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但对精神分析流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最为感兴趣,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杰出女心理学家霍妮;至于行为主义,它虽有其简单直观的一面,但基于人性生物学化和环境决定论提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显得机械而且幼稚。文中的介绍注重了各个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分别从社会背景、哲学背景、自然科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个过程,作者认识到,任何理论的诞生都是由社会需求推动的,而且与其它学科的发展休戚相关。


文章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杨鑫辉主编的《心理学通史》(卷四、卷五)。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第二势力为精神分析,第三势力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开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很快席卷美国,而且几乎遍及全球,在心理学史上称为行为主义革命

1、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政治改良的一种要求的反映。


首先,行为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美国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运动并持续到20世纪初。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们必须学会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技能,国家需要加强对这些人的训练。强调社会适应就是强调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美国这一社会条件促使心理学家从研究意识转向研究适应性行为。同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在机械和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最高效率。因此,提高生产效率的瓶颈是提高工人的身体动作效率。华生所倡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其最初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工作量及其效率,这也是大工业机械生产的要求。


其次,行为主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进步主义运动是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的一场广泛的政治革新运动,它试图撤换政治机构中的老的成员,使用能够科学管理社会的贤人进行治理。对许多革新者来说,行为主义似乎向他们提出能够合理地、有效地管理社会的科学工具。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是一种最有生命的革新思想。


2)哲学背景

l
机械唯物主义


i. 1770
年法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自然的体系》一书对心灵概念做出了第一个行为分析,该书是所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圣经


ii.
笛卡尔关于人的身体机制的机械论思想


iii.
美特利等把人看作机器的观点


l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孔德始终倡导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精神,实在、确定和实证是实证精神的要素。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华生等人从实证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科学的资料必须是社会的、公开的事件,是可证实的事实。单独的、私人的意识内省所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非科学的。科学的人物就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自然的目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心理学家放弃研究不可观察的意识,而改之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主观的内省法而改之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是行为主义就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


l
新实在论


新实在论的思想观点与实证主义一脉相承。它提出的中立一元论主张非心非物的中立实体构成世界的一切。中立一元论取消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和客观与主观的界限,认为心与物、思想与所思之物是同一的。这种观点为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混淆意识与行为的界限,把心理和意识看成是行为的做法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

在方法论上,新实在论者强调还原的逻辑方法,即主张把含糊而复杂的问题分析为可以处理的十分明确的问题,用较简单的低级现象研究代替较复杂的高级现象研究。这种方法论为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数人所接受。

l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就是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的哲学。它的要点是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用行为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华生否认不可直接经验的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把人的实践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把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根本目的。这些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


3)自然科学背景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背景主要是生理学。


l
谢切诺夫——最早提出中枢抑制的概念,指出反射不仅是动物活动的方式,而且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方式。


l
巴甫洛夫——首创并运用条件反射方法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严格而客观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以条件反射学说为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理论。


l
别赫切列夫——阐述了客观心理学思想,认为不仅应把心理解释为主观的东西,而且应解释为客观的东西,进而解释为脑的物质过程。


4)心理学背景

l
意识心理学的危机——以意识为研究对象,难以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


l
动物心理学的发展——达尔文论证的人与动物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l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适应环境的工具


2
、代表人物

1)华生

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它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以人类的活动和动作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来表达支配人类行为的归路和原因,其理论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在他看来,行为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华生在心理学方法上主张以客观的方法取代主观的内省法,这样使心理学方法日益走向客观化,进而使心理学更接近自然科学。这些客观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

l 动作流学说(theory of activity stream

华生起初把人的本能定为一种在适当刺激作用下系统展现出的先天性反应组合,进而认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模式反应。但最终,华生彻底排斥本能而主张以动作流替代本能的转变,在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转向环境决定论。


动作流学说是指,人的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是在各种简单反应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行为的形成就像一条河流发源极为简单,以后分支逐渐增多,内容日益复杂。华生把人一生的行为绘成了一张由简到繁的动作流图。该图很好地表述了华生行为主义的观点,花生认为行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动作流来理解人的行为。动作流为行为主义观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现实背景。他还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完全由其所处环境塑造而成的,全部行为上的差异都可以从个体身体结构上和早期教育上的不同予以说明。只要通过最基本的途径——条件作用控制外界刺激,就能形成各种符合要求的复杂行为。


l
情绪理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涉及到整个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之深刻变化的遗传模式行为反应。这里的模式反应是指反映的各个细节表现出一定的经常性、规律性以及每当激动的刺激出现时,几乎总是依同样的相继次序发生的反应。


l
思维理论


在华生看来,思维和语言习惯一样也是一种习得的感官运动行为。语言形式的思维与言语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可归结为语言习惯,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他还把思维的创造能力看成是个体在各种情绪情境或实际情境中运用词汇的能力。我们之所以能获得各种有创造性的文章,是我们通过对词汇的操纵、反复变动,最后组合而成一种新反应模式的结果。

l 人格理论

人格就是个体一切动作的总和,是个体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华生认为,所有人的素质在出生时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生活环境及教育训练,而形成各种相异的行为习惯系统即人格,特别是在幼年和少年影响更明显。


总之,华生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对心理学对象和方法客观化基础上的,以客观的刺激——反应行为公式说明各种心理问题,使心理行为化、客观化、最终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真正的自然科学。


l
贡献


i.
增加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ii.
促进动物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iii.
促进心理学的应用


l
局限


i.
人性生物学化——人和动物的同一性


ii.
客观主义——否认意识、心理、内省,导致无心理的心理学和无头脑的心理学


iii.
环境决定论——否认生理和遗传对心理的作用


iv.
还原论——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刺激反应


2)梅耶

主张要发现神经活动的规律和模式来解释意识经验和行为事实,强调行为的神经模式解释,重视心理学的客观方法。他被评价为方法论的行为主义,而非形而上学的行为主义。


3)魏斯

从物理一元论出发,认为心理学是物理学的分支,主张人类行为和世界上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最后都可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要素,甚至是电子的、质子的运动来加以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目的是要以物理和数学的方法通过研究物理——感觉运动来解释社会组织和个人成就。

4)霍尔特
认为他所研究的特殊反应关系或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也就是,任何反应动作都是完成某种目标的整体行为。这一点与华生的分子行为不同。


3
、理论发展

1)新行为主义

强调有机体内在因素的影响,提出并使用中介变量的概念,探讨而不是回避有机体行为背后的机体内部因素。代表人物包括古斯里的接近联想行为主义(注重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研究整体行为)、赫尔德假设演绎行为主义(创立了一套以数学为推理工具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新的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在行为主义几个主要流派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罗特尔的社会学习人格论。

l 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起

传统行为主义者对意识的极端怀疑论态度,决定了他们的理论目标是要对学习现象作出机械的(或客观的)解释,而不参照任何被他们认为是带有主观性的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这使得传统行为主义的危机在五六十年代进一步深化。


随着认知革命的兴起和影响,社会学习理论逐渐形成,但它并不是对某个单一的体系或严密的学派的指称,而是一个内涵不甚明确的概念。学习在西方心理学史中是一个特定的范畴,指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有机体(人和动物)如何获得、保持及表现各种行为方式的经验的和理论的研究。它所涉及的问题的实质,是人或有机体的发展,即个体有机体如何形成为他(它)所属的那个生物学的类或种属所独具的生活习性或行为方式,从而发展成该种属之一员的过程。


l
班图拉


他否认一元单向决定论和互动论,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在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思维、认知等的人的主体因素这三者之间,每二者都具有双向的相互决定关系,从而构成个体人的技能活动的三元交互决定系统。


观察学习理论是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最富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一种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理论。他把观察学习的基本涵义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有关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一直局限于两个方面:或是关于行为的知识或技能的获得过程,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各种学习理论;或是关于行为反应的表现过程,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各种动机理论,而关于才以获得的行为知识到将这种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表现的中介过程则被忽略。班图拉对这个尚未触及到的作用领域进行研究,提出自我效能机制。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但和传统心理学的能力概念不同,它不是主体自我的一个稳定不变的属性,而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班图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构成了学习理论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就行为主义以否定意识为根本特征的狭隘意义而言,他和他的理论超越了行为主义的逻辑。这种利用科学心理学将隐私的主观经验客观化的理论,使班图拉在他的研究中自发地走向了人本主义。


l
罗特尔


罗特尔德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行为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他坚持人与动物的行为有本质的区别。罗特尔对人格的本质提出了四条基本假设。第一,人格是在个体育他的有意义环境的相互作用基础上习得的。第二,人格是统一的。一个人的经验是相互影响的,新经验是已获得的意义的一部分;过去获得的意义或学习随着新经验而变化。第三,外部强化影响着人格。第四,内部期望也决定着人格。罗特尔使用四种基本结构或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来预测人格,他们分别是:行为潜能、强化值、期望和心理情境。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叶,是由奥地利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神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精神分析是在学院心理学之外产生的,其研究目的、对象、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主要以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所关心的是感觉、知觉、学习等意识现象。而精神分析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学派所忽视的变态行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临床观察法,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无意识、情欲、动机等。精神分析着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分析治疗,并对心理和人格作出理论解释。因此,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技术,又是关于潜意识的心理学说。

1
、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19
世纪末是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突显,社会竞争也渐趋激烈。人们普遍精神沮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因此,对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也成为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精神分析理论从精神病和神经症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19世纪末的奥地利,仍受到维多利亚时代伪善道德观的影响。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行的态度具有两面性,这导致了性的压抑是普遍现象。弗洛伊德所身处的犹太社会宗教观念更为强烈,性的禁忌更为严厉,人们正常的性欲也得不到满足。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性的压抑在精神病和神经症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俄狄普斯情结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哲学背景

无意识思想是欧洲19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时代精神之一。叔本华和尼采的关于无意识思想对弗洛伊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叔本华认为生存意识是万物的本原。尼采不仅承认无意识的存在,而且认为最伟大、最基本的活动是无意识。莱布尼兹在18世纪提出的单子论后来被赫尔巴特和费希纳继承并发展为意识阈限的思想,认为心理就像冰山一样,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藏于水下,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费希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动机学说受到功利主义哲学的唯乐主义影响。他认为彻底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实现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既统一又冲突。这种思想就是以当时流行的未来的唯乐主义学说为基础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非理性的,也是受了叔本华和尼采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叔本华认为意志是自在之物,万物之所以成为我们的表象是由于意志的作用,是意志的不断外化。而意志是阴暗、邪恶的,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尼采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改造为权力意志,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权力意志。在尼采看来,权力意志也是非理性的。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和范性论都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这显然是受了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哲学影响。


3)自然科学背景

弗洛伊德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用生物学的观点看人,认为人的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没有本质区别。弗洛伊德还受到了物理主义和能量守恒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力比多(libido)这种心理能是守恒的,它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不会有所损益。


4)心理学背景

由于精神分析是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弗洛伊德有直接的影响。关于神经病成因的理论主要有心理病因说和生理病因说,这两种学说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都有所体现。


2
、代表人物

1)弗洛伊德

l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合称为无意识。


意识就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无意识中随时可以成为意识的部分。前意识和意识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潜意识则是由原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构成。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是广义的,是指一切快感,不独指生殖的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无意识的产物,意识过程是无意识过程的衍生物。因此,人的心理的实质是无意识,而非传统学院心理学所说的意识。他说:心里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因此,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尤其是潜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终动力所在。


l
精神分析方法


精神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弗洛伊德定义的一些了解潜意识的方法。因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根本的动力,而潜意识本身是难于直接认识和理解的,但这些潜意识的欲望可以通过这种种伪装和改扮,逃过稽查作用达到意识而不为意识所识别。这些潜意识的欲望乔装改扮成各种变态结构和常态结构,前者包括各种神经症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变态现象如遗忘、口误、笔误等;后者包括梦、神话、艺术创作等。以上这些现象本质上都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决定的,代表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


精神分析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l
梦论


梦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荒谬而无意义的,而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满足。他称具体的梦境为显梦。称隐藏在梦境背后的本能欲望为隐梦。梦的功能主要有凝缩、移置、戏剧化和润饰四种。


l
本能论


本能是贯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中心概念之一。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所有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本能需要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每一种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和对象,并具有保守性、倒退性和重复性三大特点。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认为生物都有自存和存种两种目的,并相应认为人类的两大需要是饥与爱。但在晚期,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目睹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惨状,他将饥与爱定义为代表爱和建设力量的生本能,并认为在生命中同时存在着与生本能相对立的死本能。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目标为死亡并回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解体状态的本能,既死本能。死本能代表恨与破坏的力量。


l
人格论


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部分,而无意识又可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故弗洛伊德实际上将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所组成的三分结构。其中潜意识种充满躁动的本能,在人格中起主要作用。


在晚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动态能量系统。伊底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人之初只有伊底,自我是后天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必须从伊底中汲取能量,故它的本质上是依附于伊底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伊底的本能满足服务。但自我是理性的、审慎的。它能够考虑外部现实和超我的要求。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是儿童时期通过外界的奖惩习得的,它遵循至善原则,它督促自我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之合于社会道德规范。

在人格系统中,自我负有重要使命。它既要满足本能要求,又要使本能的满足不会招致外界的危险合超我的责罚。如果自我力量强大,能使人格的三个子系统保持和谐、平衡,那么个体的身心能得到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焦虑的发生。

l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能量转化而来的,伊底是焦虑的根源。在后期,弗洛伊德提出焦虑信号说,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伊底,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会产生并感受焦虑。由于自我受到伊底的鞭策、超我的包围和外界的挫折,它只得力图减少各方面的势力和影响,而造成和谐。当自我软弱时便发生焦虑。焦虑可分为三种:以自我对外界的知觉为基础的现实焦虑、来自超我的道德焦虑和源于自我对来自伊底的本能威胁的觉知而形成的精神症焦虑。


焦虑是一种使人痛苦的经验,为了减轻焦虑的威胁,自我可能采用理性的、正视现实的方法来应付焦虑,也可能会采用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方法来应付焦虑,后一种方法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否认、移置、升华、自举作用和倒退几类。


l
社会文化论


在晚期,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社会、文化、历史领域。他以无意识学说作为解释社会文化历史现象的基本原理。他认为,由于文明源自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故文明一经诞生,就会转而压制本能。本能的压抑是文明存在的必要前提和代价。如果放任本能发泄,则人类无意识中的攻击本能就会毁灭一切文化,从而破坏人类生存的基础。弗洛伊德还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原动力。


l
贡献


i.
开辟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


ii.
开辟了新的心理学的学科领域


iii.
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l
局限


i.
非理性主义倾向——认为非理性的本能冲动是心理和行为的最终决定力量,否认意识是心理的实质。


ii.
生物学化的范性论倾向——夸大性驱力的作用,抹杀人与动物的区别


iii.
方法论上以偏概全——将从精神病人身上得来得变态心理形成的规律推广到所有人身上。


2)荣格

l
字词联想测验与情结理论


字词联想测验方法要列出一张单词表,主试每念一个词,被试要对听到的单词作出迅速的联想反应。在实验中荣格发现,被试有时会出现延迟反应,而本人又解释不清。荣格猜想,这可能是由抑制反应的某种潜意识情绪引起的,病以此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


字词联想实验经过后人的进一步改进和探索,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测谎仪就是据此而研制出来的。

l 人格类型理论

荣格将人格按照态度类型和功能类型进行分类,并将其组合后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他们分别是: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


荣格的类型理论为西方人格类型理论开辟了先河,自提出以来,心理学家对此作了大量验证,直至形成现在还流行的迈尔斯-布理格斯类型指标(MBTI),这其中增加了判断知觉两种类型,彼此结合构成16种人格类型。


3
、理论发展

1)自我心理学

弗洛伊德将自我的起源视为从伊底中发展出来并为伊底的实际利益服务,强调自我与伊底的冲突与防御。他们的自我概念没有自己的独特领域。而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的存在,但又是与它同时发生发展的。


德国心理学家哈特曼认为自我与伊底一样都是先天遗传的,伊底不是唯一的遗传禀赋,自我也不是伊底的副产品,两者都是分化的产物。并以此为出发点,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冲突观点、能量观点和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一样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是伊底和超我压迫的产物,并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点,诸如信任、希望;他的研究强调自我的同一性。在他看来,具有建设性的机能的健康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同一性感,即自我同一性感或心理社会同一性感。这一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即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


2)对象关系学派

对象关系即指人际关系,特别是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没有单独提出对象关系理论,但他基于本能理论提出的移情、抵抗和反向移情等概念反应了其对象关系观。

克莱因被认为或许是提出彻底的对象关系理论的第一人,他侧重研究儿童与母亲的关系,并将其对于对象关系的具体论述体现在儿童发展观中。

对象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费尔贝恩、温尼克特,以及美国的克恩伯格。


3)社会文化学派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修正主要针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


德国杰出女心理学家霍妮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症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基本观点进行了修正。


沙利文传播他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调引起的,而不是性本能与社会的冲突引起的。


卡丁纳主要关心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不仅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作用,而且重视人格对文化变迁的影响。


弗罗姆是该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的重要贡献在于其对性格理论的研究中提出社会性格的概念。所谓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它是一种群体心理,是一个群体在共同处境下形成的,是激发一个群体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4)存在主义精神分析

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是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的产物。二者的结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分析观点和方法的存在主义哲学化,另一方面是存在主义观点和方法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化。


其代表人物包括瑞士的宾斯汪格和鲍斯、奥地利的弗兰克尔和英国的莱因。


5)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以法国的拉康为代表,他以结构主义哲学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其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根据,对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解读,从而得出了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语言创造了人的主体性等新的命题和结论。



19:17 |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
、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但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生活丝毫未能掩饰其严峻的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在迅速滋长,空虚、孤独和价值感丧失使现代人表现出强烈的异化倾向。美国社会精神危机加重,精神病患者和神经症发病率居高不下。精神病医生发现,用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已不能解释现代人的心理疾病,用机械的刺激-反应模式已不能说明人的内部心理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哲学背景

l
人本主义和人性论


人本主义是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尊重与关怀人、保护个人利益和宣传个人中心的世界观,在当时反对封建神权和宗教世界观方面具有进步意义。18世纪法国的启蒙时代,人文主义再次盛行。伏尔泰、卢梭等极力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解放人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文主义观点与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主张把人性、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等内容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这显然是对人本主义传统的继承。


在西方传统中,人性指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大体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自然科学倾向,以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边沁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自然生物本性士先天的,提倡用法律和秩序来约束人的行为。另一种是社会科学倾向,以柏拉图、康德、卢梭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精神、意识和理性,主张开发人的潜能,运用教育手段来完善人格,实现人的价值。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第二种倾向,但也适当吸收了自然主义观点。

l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存在主义由尼采首先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二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把理解人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认为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先入之见来理解人。他们都反对对人类的命运和尊严采取决定论的态度,强调人的真实的或内在的自我,强调意向性在人格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现象学起源于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的著作,它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把现象学视为研究主题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方法。


3)自然科学背景

生物科学的发展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人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长期演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形成生物大分子,并进一步发展为生命体系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明显的受到这种认识影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阐明自然界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深受其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主张维护人的心理活动的生态平衡,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反对把人的心理活动肢解。


机体整体学从人的整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出发,强调有机体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统一整体,有机体与自然和社会始终处于密切的辨证关系之中。因此,它主张对人类有机体的研究必须把人看作是完整的,是与环境相统一的。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已渗透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中。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活状况、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习惯和行为以及伦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等的起源、演进和传播的学科。它的许多研究内容和成果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4)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反对行为主义、扬弃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德国的机体论、整体主义、格式塔学说和美国的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发展起来的。


2
、人本主义心理学

1)研究对象

人本主义心理学明确提出要以心理健康的人或健康人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使是对心理不健康的病人,也要努力寻找他们健康的内在本性。


马斯洛对心理健康概念作了明确的说明:(1)心理健康是一种强烈的信念,即相信人类有自己的基本性质和心理结构框架,我们可以像对待人体结构那样来研究它;人类也有由遗传决定的需要、能力和倾向,其中一些跨越了文化的界线,是全人类共有的,还有一些则是具体的个人所独有。这些需要是善的或中性的,而不是恶的。(2)完美的心理健康和正常而有益的发展在于实现人类的这种基本性质,在于充分发挥其潜能,在于遵循其轨道逐渐向成熟发展。这是内在的心理发展,不是外部的行为塑造。(3)心理病理现象是使这种基本性质遭到否定、挫折或扭曲的结果。因此凡是有助于实现人的内在本质的就是好的,凡是阻挠或否定这种基本性质,甚至改变自我实现过程的,就是坏的或者是心理变态。


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内在意识经验。意识经验能向心理学家提供重要的信息,使他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了解那些对人类来说最有价值的、关于人的内在本性的信息和此时此刻的内在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把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尝试解决现代社会人类价值观丧失而引发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2)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烈反对把人机械化、客观化的静态研究倾向,主张用动态的整体研究的方法研究实际社会生活的人。马斯洛认为心理学应该采用整体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人的研究必须既考虑行为的内在的、固有的决定因素,又考虑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者只注重第二点。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结果便是对人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和个案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不赞同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倾向,而提倡现象学描述。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主张把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现象学和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3)基本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的生物本能决定论,它突出了内部动机,尤其是高层次动机的主导作用,表现出明显的人格动机论特征。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把人的本性的价值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成长,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因此成长是人性共有的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自主的,是通过人的负责任的自由选择过程而实现的。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它强调研究人自身的潜能和价值。由于社会压抑了人的潜能,使人的价值观严重丧失,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对潜能和价值问题的呼吁,唤起社会对人的关注,对改善人际关系和实现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各自的论著中探讨了许多与社会问题有关的主题,并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预防犯罪、企业管理和社会改造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间接,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对健康人的心理和健康人格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健康人格心理学。

3、代表人物
1)马斯洛

l
需求层次论


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马斯洛将动机的研究放在基本需要及其层次发展上,以似本能的假设来界定基本需要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的需要可以区分为两类:基本需要与特殊需要。前者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后者则是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内容依次是:


n
生理需要。指维系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


n
安全需要。指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n
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个人对友伴、家庭的许奥,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n
尊重的需要。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敬重


n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上述五层次需要从总体上来看都属于意动的需要,除此之外,马斯洛还讨论了认知、理解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前者指人们对理解周围环境、搞清环境重的疑难问题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需求;后者则指人们对美的需求和对美学上的令人快乐的经验的需求。


马斯洛对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一般来说,当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能出现。第二,各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l
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本来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在心理学中起源于荣格和戈尔德斯坦。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看作人格发展德最高动力,看作人类独有的一个终极价值。马斯洛亦将自我实现看作完满人性的实现。他认为,从总体上说,可以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后来,当马斯洛进入超个人心理学阶段以后,从两个方面修正了上述观点。一方面,他提出了自我实现乃是存在形成的有机统一的观点。他认为,自我实现首先是一种存在,是人超越了缺失性需要之后所达到的人性潜能充分实现的完满境界,是一种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才能相对完成的最终的事态。同时,自我实现又是一种形成,是能动的、贯穿一生的动力过程,是沿着需要的阶梯渐次向终极的人的状态演进的过程。另一方面,马斯洛又从超个人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实现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在超个人心理学中,自我实现不再流于与非我相异的小我的实现,而是扩大了的那种超越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并将非我融于自身的大我的实现了。

马斯洛概括了自我实现者的16种人格特征:

n
能准确客观地洞察现实,并与之形成更加适宜的关系


n
对自己、他人及整个自然表现出更大的认可


n
思想言行比较自然、坦率和纯真


n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n
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


n
能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环境的约束


n
能以新奇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经验


n
较经常地经历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


n
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


n
具有深厚的人际关系


n
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n
能分辨善与恶、手段与目的


n
具有富含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n
富有创造力


n
对文化适应的抵制


n
能超越各种二歧式的对立而达到一种整合的状态。

马斯洛还通过对婴儿与儿童的行为观察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机制与途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深蕴本性中均蕴涵着两种力量:一是由于畏惧而使人坚持安全和防御,倾向于倒退,紧紧依附于过去,害怕承担成长的风险,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种力量则推动人向前成长,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他的一切能力,树立面对世界的信心、勇气并认可他最深邃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

马斯洛根据对自我实现者行动步骤的考察,提出了趋向自我实现的八条具体途径:




n
经常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某一项使命,彻底忘记自己的伪装、拘谨和畏缩,真正进入到无我的境界


n
面临前进与倒退、成长与安全之间的选择时,要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防御的选择,力争使每一次选择都成为成长的选择


n “
要倾听自己内在冲动的呼唤。即让自己的天性、潜能自发地显现出来,使之成为行动的最高法庭,而不是倾听权威的、传统的声音


n
在许多问题上都应反躬自问。这意味着承担责任,而每次承担责任都是一次自我的实现


n
能从小处做起,培养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要有勇气不怕这怕那,懂得自己的命运、使命,据此来采取正确的行动


n
自我实现往往需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n
应设置条件让高峰体验更有可能出现,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实现自己


n
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马斯洛还创造性地将自我实现与创造性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是自我实现人格的副产品,它像自我实现一样,也是每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生而具有的一种潜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和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是同义语,即它是自我实现的绝对必要的方面,或是自我实现的规定性特征。

l
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在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他认为这种体验不是经常出现的一般性感受,而是在自己生活中最幸福的高峰时刻迸发出的一种短暂的极乐感受,它是普遍存在的,为全人类所共有。马斯洛强调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的密切关系,在他看来,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之一,就是常常产生高峰体验


马斯洛还发现,在高峰体验时刻,人的认知特性和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认知,即存在认知。这种认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n
对象是作为本质被完全把握的。这种特性可称为整体注意,是存在认知的重要起点


n
一种超文化性认知,它不受任何文化和历史框架的制约,能对认知对象的本质进行认识


n
一种总体性认知,它把两个极端有机地汇合,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n
真正自由的、来自本体内部的创造性认知活动


n
主体对认知对象全身心投入


n
最终发现存在的价值的认知


n
体验被看作超越利益和目的的高尚情感


l
内在价值论


马斯洛坚持把心理学研究介入价值领域。他看到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因此,马斯洛心理学的重要目标是弥合科学与信仰、事实与价值的断裂,使心理学在揭示人性奥秘的同时,亦能为人提供生活的意义与理想。


马斯洛的价值论随着其研究的深入并非一成不变。当他的思想尚处于人本主义阶段时,他以自我实现或人性潜能的实现化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进入到超个人心理学阶段后,他认为在人性实现的最高层次上,利己与利他,个人价值选择与社会要求时完全协调的。


l
良好条件论


马斯洛认为良好条件时人性潜能赖以生长和实现的阳光、空气和水。在他看来,良好条件可以总的概括为允许满足和表现。以这样的思路,马斯洛提出了内在教育论、心理治疗论、社会变革论和优美心灵管理论。


2)罗杰斯

l
心理科学观


在罗杰斯看来,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而这一主观世界仅有他们自己才能知晓,因此,要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依据个人的主体经验。在心理治疗之中,治疗者要努力类界和无条件地接受被治疗者的内心世界,希望这样做能引起患者的人格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引发一种更本真的、令人满意的成长过程。


在罗杰斯的心理科学研究方法中,他从一开始就主张心理治疗应把科学研究和经验研究结合起来。他明确指出,如果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测量过程的提出能够在实际的临床经验中观察到,那么,提出能够测量、验证或改变心理治疗假设的实验条件时完全可行的。罗杰斯所谓的实验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心理治疗中的言语报告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结合。


关于心理学究竟应该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罗杰斯也是一直在苦苦思索。他认为,实验研究和经验研究都是心理科学的合理方法,都能揭示心理现象的某些真理。这酒是以第三种认识方式来整合主客观认识方式,这个第三种方式就是主体之间或现象学的认识方式,这是一种从存在主义倾向发展二来的、非机械论的科学认识方式,它既保留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价值,又把人的主体性放在研究的核心。


l
人格理论


罗杰斯人格理论的前提之一是人性本善论。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的发展具有建设性倾向。罗杰斯承认,人性中的善是通过潜能自我实现的倾向而在外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这样,它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是人对自己的知觉。一个人随着自己经验的增加,会逐渐丰富和改变对自我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有组织的、连贯而有联系的整体知觉模型。罗杰斯认为,人格由有机体和自我两部分组成,有机体是人的一切经验的聚合,自我只是有机体按照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方式来悉尼顾委的总的倾向的一种表达。


l
来访者中心治疗


来访者中心治疗首次提出了非指导性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并全面深入的阐述了医患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它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也是他的其他心理学理论、方法和观点的实践基础。


l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罗杰斯把其心理治疗的理论扩展到教育、家庭生活、企业管理以及国际政治问题等广泛领域,其中尤以教育方面的影响最大。1969年他出版了《学习的自由》一书,阐述了他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既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学科网站     陕ICP备111111号